陽氣若足千年壽,灸法昇陽第一方
       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自古扶陽有三法。灼艾第一、丹藥第二、附子第三。"陽精若壯千年壽,陰氣如強必毖傷",說的就是要保命長壽,扶陽是不二法門。

       關元穴--下腹部,臍下3吋。首推溫和灸法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後,對準關元穴熏灸。艾條距離皮膚2~3釐米,使局部有溫熱感不灼痛為宜,每次灸1530分鐘,灸致局部皮膚產生紅暈為度。
      
一位老師在傳授針灸技法時,曾叮囑說:針者,刀兵之器,久刺令人氣傷。針刺是一種治療手段,不能用來保健,起到養生保健作用的還是灸法

       照海穴--告別咽痛和失眠的強腎降火妙穴 

足少陽腎經.jpg  

  《千 金要方》稱"漏陰",屬足少陰腎經,是八脈要穴之一,通陰蹺脈,有滋腎清熱,通調三焦之功. 既補益又清熱。點揉既可以調理陰蹺脈又可以調理腎經,這個穴位出了問題,人的腎水減少了,會造成腎陰虧虛,引起虛火上升。因此,只要感到胸口悶得不舒服、 嗓子干痛、聲音嘶啞,甚至得了慢性咽炎,都可以按一按這個穴,既有滋腎清熱的功效,還能讓身體的三焦功能順暢起來,可謂是一舉兩得、立竿見影。 
      
在按摩這個穴位的時候,要閉口不能說話,感覺到嘴裡有津液出現,一定要咽到肚子裡去。一般來說,點揉35分鐘後就會感覺到喉嚨裡有津液出現,疼痛也會馬 上隨之緩解,古代修煉家都講究煉津化精,津液升發多了,人體的腎精自然充盈,客觀上也起到了滋陰固腎的作用,是真正調動了人體的大藥。按揉照海穴不僅能治 療嗓子干痛,還能治肩周炎。
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 申脈穴--體貼身寒多病者的純陽大藥
      
申脈別名陽蹺,屬足太陽膀胱經。八脈交會穴之一,通陽蹺。在足外側部,外踝直下方凹陷中,布有腓腸神經和外踝動脈網,有補陽益氣、疏導水濕之功效。 

足太陽膀胱經.jpg 
      
適用人群:寒性體質;中老年朋友;經常傷風感冒、腹瀉、怕冷的人。
      
主要功效:可緩解眩暈、雙眼發紅腫痛、腰酸背痛、足踝關節痛等症狀,對腹瀉、消化不良有輔助作用。

       "腰背曲強腿痛",是明顯的膀胱經感受寒邪之氣後的受涼之象。因為陽蹺通膀胱經,而申脈本身就是膀胱經的一個重要穴位。申脈穴是陽中至陽,這個穴位既能散除體內寒邪,又能使陽氣通達巔頂,對人體不僅起到平衡的作用,還可以使人步履輕健矯捷。配上小青龍湯服用,表裡互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。使患者體內的寒邪在短時間內排出體外,又能恢復自身的陽氣。也可以說它是一個祛寒回陽的妙穴。
      
道家所講的八脈交會穴,既能針又能灸,"針刺則治病,灸治則養命",使用起來一點也不複雜。

  申脈穴是陽蹺與太陽膀胱經交會的重要穴位,人體受到寒邪之後會縮成一團,瑟瑟發抖,這在中醫裡叫做"拘急收引",而申脈穴有伸展脈絡之意,可以快速調動人體陽氣,陽氣足則寒邪自散。
      
平時可以用艾條熏灸或者用手指點揉刺激申脈穴,點按時會感覺到微微的酸脹。灸的時候,以感覺此部位微微發熱即可,有時能明顯感覺到有一股暖流自腳下緩緩升 起,瞬間人就會舒展許多。秋冬交替的季節,溫差變化很大,也是流感高發的季節,灸一灸申脈穴,既可預防流感,還可以增強免疫力,尤其是老人或者體質偏寒的 人更應經常地灸一灸此穴。
      
人老腿先衰,實際上就是陽氣不能通達人體末端的表現,申脈穴通暢可以有效地延緩這一過程,有回陽保命之功。做兒女的可以有很多方法來孝敬父母,這個方法既 安全又簡單,回家後靜心給父母灸上一灸,比吃什麼靈丹妙藥都實惠。荀子說:"不積跬步,無以至千里。" 真積歷久,一定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。
      
當身體受了風寒,點按申脈穴的時候會感覺有點酸脹,熏灸時身上有些微微出汗,是身體陽氣升發祛除風寒的表現。

       內關穴--打開心結,養顏養心的美麗穴
      
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。有益心安神、和胃降逆、寬胸理氣、鎮定止痛之功。
      
適用人群:渴望延緩衰老的女性;心情抑鬱、煩躁、緊張的朋友;冠心病等。
      
主要功效:可緩解打嗝、手心發熱、肘臂疼痛、腋下紅腫等症狀;主治孕吐、暈車、腹瀉。對治療心臟病、肺臟疾病、乳腺疾病有輔助作用。
 《黃帝內經》裡記載說:"女子五七陽明脈衰,面始焦黃,發枯委,六七三陽脈衰於上,面皆焦,發始白。七七任脈虛,太衝脈衰少,天葵竭,地道不通,形壞而無子耳。女子的衰老首先從陽明經開始,慢慢地導致三條陽經氣血逐漸衰退。頭為諸陽之會,氣血不能上達於面部,皺紋和斑點就產生了。美實際上與氣血息息相關。心主神,其華在面。心之神主要靠氣血來充盈,氣血充足,所以養顏首先要養心。養顏美容的小竅門:平時多按揉內關穴,堅持會有奇效。

       內關穴的真正妙用,在於能打開人體內在機關,有補益氣血、安神養顏之功。
      
按揉內關穴,打開內心的結。所以心情不好時點揉幾分鐘內關穴。處於更年期的朋友,更要多按摩內關穴。    

       內關穴,在手臂內側,腕橫紋上兩寸。內關穴自古就是中醫用來治療心臟疾病的必用穴,對某些心臟病有立竿見影之效,比如說冠心病、心絞痛、心律失常發作時, 用力不停點按內關穴,每次3分鐘,間歇1分鐘,就能迅速止痛或調整心律。但重症急性發作的心臟病患者,病情發作時應立即服藥或去醫院,以免耽誤病情。
  打嗝是因為氣逆造成膈肌痙攣引發的。內關穴有益氣安神、治療心臟病的功效,卻往往忽略了和胃降逆寬胸理氣之功。

       外關穴--瞬間恢復聽力的"聰耳神穴"
      
外關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經脈篇》,為手少陽之絡,八脈交會穴之一。通陽維脈三焦經。有清熱解毒、解痙止痛、通經活絡之功。

      
適用人群:經常坐飛機或動車組出差、旅行的人;急性腰扭傷、關節炎、肩周炎患者。
      
主要功效:可預防老年人聽力下降、耳鳴、耳聾、腰背痠痛等症狀。
  《針灸大全》"外關治耳聾、耳鳴或耳內痛癢",在飛機起飛和降落時,會感到兩耳發悶、疼痛,有鼓膜要被穿破的感覺,聽到的聲音也會變小。大氣壓會對人體產生一種壓力,導致聽力陡然下降造成的。
   暫時性聽力問題,是人體陽氣不足的表現。"外關"顧名思義,""指外部;""指關卡。外關通陽維,而外關是手少陽三焦經之絡穴,是手少陽與手厥陰脈 氣相通的部位。按摩外關穴具有充實三焦的元陽之氣,並引導元氣出納運化於一身的效果。這個穴位瘀阻的時候,會引起耳膜弛緩不收,塌陷的耳膜無力恢復常態。

       中醫耳科裡的方法:是先深吸一口氣,捏住鼻子,閉住嘴,然後用力向兩個耳朵的方向鼓氣。此時耳朵裡會"轟隆"一聲,這是塌陷的耳膜回覆到正常位置時產生的聲音,瞬間聽力就恢復常態了。

       外關穴在臨床上還有另外的妙用,用於治療急性腰扭傷

       外關為三焦經之絡穴,在腕背橫紋上2吋,尺橈骨中間。與內關相對的地方。外關通於陽維脈,具有解表祛風、活絡止痛的作用,所以不僅對急性腰扭傷有奇效,還對關節炎、頸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。
  一個內關穴,一個外關穴,它們之間有什麼微妙的聯繫嗎?傳統武術裡有一個很好的單操訓練方法,叫做"雙關並打",就是兩隻手腕交替擊打內外關部位,外關打內關,內關打外關。這樣既能治外關的病,也能治內關的病,還具有防身的作用。
      
如果體質比較虛弱,不建議用單純的按摩穴位的方法來治療,而要先補脾胃,再行穴位療法。使用外關穴時,最好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,手自然地垂下來,這樣按揉下去就能讓氣血運行順暢,使三焦經的陽氣分佈於人的體表,功效更佳。

       列缺穴--專治落枕、偏頭痛的隨身醫師
      
列缺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經脈篇》,為手太陰肺經的絡穴,八脈交會穴之一,通任脈。有宣肺散邪、通調經脈之功。是手太陰肺經的絡穴。

手太陰肺經.jpg 
      
適用人群:頭部、頸部經常出現病痛的人。
  主要功效:可迅速緩解頸椎突發性疼痛;主治落枕、偏頭痛、口歪眼斜、對感冒、哮喘、咳嗽、牙痛等有輔助療效。
  落枕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,苦不堪言。落枕還是頸椎發生病變的一個前期信號,經常落枕的人,如果不及時調理預防,多半會導致頸椎病。列缺穴對於預防頸椎病有獨到的效果。
  列缺穴是修復頭部疾病的工具。《黃帝內經》裡記載,列缺穴主要治療偏頭疼、頭疼、落枕等疾病。《針灸大成》中有一首膾灸人口的四總穴歌,其中一句為:"頭項尋列缺" 就是說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這穴位來治療和調節。列,指陳列、裂開;缺,指缺口、空隙。

       列缺穴,在橈骨芭突上方,腕橫紋上1.5吋。取穴時兩手虎口交叉,當食指尖所到凹陷處,便是該穴。
  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彈撥。彈撥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橫向推搓揉動,使肌肉、筋腱來回移動,以有酸脹等感覺為佳。平時感到脖子不適,發現脖子僵硬疼痛,就可以撥動列缺穴,不適感就會迅速減輕。
      
按摩列缺穴時,雙手宜輕握拳,拳心向上,輕放桌上,然後如法或按或掐或揉。按摩時該穴會有酸脹或疼痛感,以酸脹感為好。

       後溪穴--統治一切頸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
  後溪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本輸篇》,為手太陽小腸經的腧穴,奇經八脈的交會穴,通督脈,能瀉心火、壯陽氣,調頸椎,利眼目,正脊柱。有舒經利竅、寧神之功。

手太陽小腸經.gif 
  適用人群:經常面對電腦的人們;上班族;家庭主婦。
  主要功效:可預防駝背、頸椎、腰部、腿部疼痛,緩解疲勞、補精益氣的功效。
   有一位學生告訴我,當地有位治療腰間盤突出的中醫名家,每次給病人治療時,都會在在病人腰部疼痛的部位紮上幾針,然後貼上特製膏藥,最後在後溪穴上紮上 一針。有些經年不癒的重症患者,經過這番治療,短時間內就恢復健康了。他覺得很老先生的膏藥很神奇,準備拜老先生為師,學這個治療腰間盤突出的絕招。
  聽了他的描述,我跟他說,"我也會,而且比他簡單。其實在腰部局部扎針、貼膏藥都是老先生使用的輔助療法,真正管用的是紮在後溪穴上的那一針。扎針有個小竅門,進針之後邊捻轉邊提插,同時讓病人活動腰部。"
      
道家醫學是非常注重後溪穴的。直接通督脈,屬於八脈交匯穴裡面很重要的一個穴位。督脈主一身陽氣,陽氣旺,則全身旺.

       養生保健時則只需用按揉後溪穴的方法就可以,一般按揉幾分鐘後就可振奮全身的陽氣,身體就會像熊熊燃燒的火爐一樣,暖徹心扉。點揉此穴,對小腸經有熱、腿疼有很好的治療功效。
      
後溪穴, 把手握成拳,在第5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即是(即把手握拳,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)。如果坐在電腦面前,可以把雙手後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,用腕關節帶動雙手,輕鬆地來回滾動,即可達到刺激效果。在滾動當中,它會有一種輕微的痠痛。

       公孫穴--擺平痛經及脾胃疾患的第一溫陽大穴
      
公孫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經脈篇》,為足太陰脾經的絡穴,別走陽明。八脈交會穴之一,通於衝脈。有健脾益胃、通調衝脈、消除痞疾之功。堪稱腳下的第一溫陽大穴。

 

足太陰脾經.gif   適用人群:有痛經的女性,經常不明腹痛、心痛、胃痛、胸痛的人。
  主要功效:可緩解痛經症狀,對胃痛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痢疾等胃腸病症有輔助功效。
  《史記》記載,黃帝複姓公孫,名軒轅。此穴以黃帝的姓為名,正是取帝王居中央而統治四方之意。公孫穴是脾經的絡穴,與衝脈相通。脾主土,在人體的正中央, 主運化水谷精微,輸布全身,是人的後天之本,諳合統御之道。公孫是脾經的絡穴,入屬脾臟,聯絡胃腑,又和位於胸腹部的衝脈直接相通,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 腹部各種疾患的作用。衝脈有"五臟六腑之海"之稱,《靈樞經》說,衝脈乃"十二經之海",是人體的"血海"
  道家醫學認為,治療一切婦科疾病首先從脾胃入手,尤其是月經不調,更應該首先調胃。脾統血,主運化。痛經時血色發暗並伴隨有血塊,小腹受涼或貪吃冷飲導致脾胃虛寒,不能運化水濕,脾胃的運化不良就會產生痛經,有時還會伴隨嘔吐、噁心、頭痛等症狀。
      
公孫穴通衝脈,督、任、沖三脈皆起於胞宮,其中,沖任二脈與女子月經、生育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繫,因衝脈具有含蓄十二經氣血的作用。調理公孫穴,等於是對人 身上十二經的氣血進行一次全面疏導,具有行淤止痛之功。建議有痛經的女性朋友,點揉公孫穴,再喝一點女兒紅(不是酒,"用之有道"有介紹),治療痛經效果 更好。
  公孫穴在人的足內側緣,第一蹠骨基底的前下方。或於第一蹠骨基底前下緣,赤白肉際處取穴,距太白穴後1吋。或在第一蹠骨基底之前內側下緣凹陷中,赤白肉際處取穴。
  平時為調節身體而找公孫穴,沒有必要按照治療用的位置去找,以自己的壓痛為準。一般把公孫穴看做一個區域,在腳拇指跟後,有一塊很大的腳掌骨,在腳內側沿著這個骨頭按壓,壓到最有酸脹或痠痛感覺的那點,就是你自己的公孫穴。

 

       公孫穴可以用灸法,每次15分鐘左右,也能溫補脾陽。灸的時候有個竅門,叫雀啄灸。皮膚感覺有點發燙,馬上拿開,然後再接著熏灸。反覆進行,猶如小鳥啄食,可以很好地保護皮膚。
  女兒紅配方:紅糖50g、姜粉5g、胡椒粉2g,泡溫開水喝就可以。主治小腹發涼、全身怕冷、手腳冰涼型的痛經。陽虛偏寒的可用它來治療。有腰酸的加枸杞;脾虛、大便稀的加紅棗;行經量多時加烏梅,而加黃酒則可以溫經、活血、暖胃。

       臨泣穴--一生守護身體少陽之氣的"小柴胡湯"
  臨泣穴位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。位於足背外側,當足4趾本節(第四趾關節)的後方,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。

足少陽膽經.gif 
  適用人群:濕熱體質者;中老年人;喜歡足療法的朋友。
  主要功效:膽經頭痛、腰痛、肌肉痙攣、眼疾、膽囊炎、中風、神經官能等症。
  漢代醫聖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一書中,有一味非常神奇的方劑,叫小柴胡湯。這個方子可以解表散熱、疏肝和胃,有治療胸脅苦滿、食慾不振、心煩喜嘔、口苦咽干目眩之功。我們身體中類似於小柴胡湯功效的大藥,就是足臨泣穴。

  道家非常重視這個穴位。足,指穴在足部。臨,居高臨下的意思。泣,就是淚。該穴名意指膽經的水濕風氣從上向下在此化雨冷降。氣血的運行變化如淚滴從上滴落,故而得名臨泣。

   道家認為少陽膽經之氣是人的原始祖氣,主升發。陽氣升發不足,人體的氣血就不能正常地供應全身,從而引發很多疾病。臨泣穴是膽經上的主穴之一,連通帶 脈,是一個調一穴而梳理兩經脈的妙穴。帶脈是沿人體肚臍一圈,像是人體正中繫了一條玉帶,能約束縱行之脈,增強經脈之間氣血運行的聯繫,是關乎人體健康非 常重要的一條保健經脈。

  建議睡前不妨點揉一會兒足臨泣穴,很快就通體舒泰,一身的疲勞就緩解了。身體有濕的朋友,還能通過點揉此穴起到祛風除濕的效果。因為足臨泣主升發人體少陽之氣,解散肝膽鬱結之氣,經常點按會比專業的足療效果還好。
   臨泣穴不僅有治病的效果,還有診斷的功能。平時點按足臨泣穴,如果感覺疼痛,就要注意一下膽囊是否有息肉或者炎症。最常見的是清晨起床後口苦咽干,這是 典型的少陽病,體內有熱,可以在臨睡前點按此穴,瀉肝膽之氣以降逆。如果有氣喘的人,這個穴位還有定喘的功效。在臨床上使用小柴胡顆粒配合點按足臨泣穴, 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醫療效果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ubab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